臺海網9月22日訊 據閩南日報報道,隨著一項項技術的成功“解鎖”,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變得活躍起來。今年來,我市已進行火箭彈作業15次,發射人影彈54發,煙爐作業53次,燃燒煙條103根,有效服務經濟發展。
漳州位于福建省的東南部,兼受大陸與大洋氣候相互影響,氣候復雜多變,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嚴重的干旱可造成水庫庫容銳減、河流流量減少、流域污染集聚,森林火險等級居高不下,嚴重影響工農業發展。
針對這一問題,漳州市氣象部門積極應對,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化解氣候難題。氣象部門依據不同天氣條件,開展以農業抗旱、水庫增蓄和降低森林火險等級、凈化城市空氣為主要任務的人工增雨作業。重點開展以凈化九龍江流域水源,以及古雷半島、東山島等水資源短缺的海島地區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用水為重點保障任務的人工增雨作業。
氣象部門將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了人工增雨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度。在作業時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明確指揮員負責制,做好作業記錄、空域申請及交接班登記。作業結束后,作業設備進行維護保養,入庫保存,確保設備安全。目前,全市已組建9支作業隊,分布在各縣(東山除外),現有指揮員27人,操作員27人。
為推進廈漳泉同城化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與廈門市氣象局聯合在長泰縣巖溪鎮五四農場建設全省第一個標準化作業基地。三年來,該基地成為廈漳泉作業次數和發射量最多的作業點。從2017年開始,廈漳泉多次聯合開展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三地氣象部門統一指揮,抓住有利條件分批分次持續作業,至今已聯合作業10次,發射324枚火箭彈,其中長泰發射42枚火箭彈。
據悉,下一步我市氣象部門將繼續強化服務意識,改進作風,開拓創新,扎扎實實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不斷提高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水平,為廈漳泉凈化空氣、防災減災、抗旱、降低森林火險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