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刊發社論說,兩年多前,剛上任的蔡英文“從容自信”、語帶柔軟的文青腔調,叮囑民進黨同志要“謙卑,再謙卑”,對民眾則暢談如何“解決問題”。兩年多后,原本“從容自信”的蔡英文消失了,她變得僵硬、好戰、不安,而且陰郁。
盡管蔡英文把手伸進“五院”,主導了“完全執政”的每個可能角落,她的施政滿意度依然從初上任的六成八跌到目前的三成,民眾對她失望,對當局也失去信心,更擔心臺灣的未來。
蔡英文如何從那個讓年輕人寄予期待的新領導人,變成今天陰郁、封閉、冷酷的領導人;如何淪為一個事必躬親、凡事控制、耽溺擴權、絕不低頭的領導者,實耐人尋味。
我們關注的,其實不是蔡英文個人的改變或其聲望的升降;我們更在乎的是,臺灣的當局機關、政黨政治、權利制衡乃至目標在她的領導下,是否發生了無法彌補的傷害,以致退化為威權、霸道、揮霍無度的當局;同時,因社會不斷撕裂倒退,而淪為發展中地區。
首先
看當局職能與“憲政體制”受到的威脅和扭曲。也許是蔡英文提名的偏頗,或者由于她對個別事件上的過度介入,已使得權力分立的“憲政”設計失去平衡。簡言之,臺立法機構因民進黨團的強勢主導及對“主政者”的百般配合,立法機構已無法對立法和預算發揮制衡功能;臺監察機構則因一批新綠“監委”的恐怖平衡,變得難以有效運作。更嚴重的是,對于施政上屢屢發生的“違憲”爭議,“大法官”則變得保守與退縮,屢屢回避應有的“釋憲”工作,坐視“違憲”問題一再發生。
事實上,在蔡辦和臺行政機構之間,蔡英文“撈過界”插手人事權與決策權的情事,幾已到了習以為常的地步。也因此,最近備受爭議的臺“促轉會”、“黨產會”與“中選會”,名義上都是受臺行政機構監督的獨立機構,卻都是蔡英文提名并聽命其指揮,完全破壞了體制及權責對應的原則。可悲的是,當這些獨立機構的政治爭議每每成為新聞焦點,相形之下,原應作為當局施政主力的臺行政機構各部門,卻幾乎退居第二線,民眾幾乎看不到它們的作為,甚至不知道這些部門主管是誰。臺當局機關部門如此“本末倒置”,如何可能正常領導臺灣社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