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梅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祭月的習俗很早就在我國流行,《禮記》中已有關于祭月活動的記載。而祭月、賞月固定為一個節日,成為中秋節,則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中秋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兩岸對于中秋節的重視與節日習俗幾乎一模一樣,閩南是臺胞主要祖居地,兩地同胞都習稱月亮為“月娘媽”,對月亮十分崇拜。每到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要到月光照到的地方,擺上桌幾,陳上各式各樣的月餅以及柚子、柿子、林檎等時令水果,敬奉月娘媽。這種敬月習俗表達了兩岸同胞對親人團聚的盼望和對生活美滿的希冀。吃柚子也是臺灣與閩南地區人民的中秋特色習俗之一。柚子有“佑子”的諧音,蘊意吉祥。柚子皮剝成花瓣一樣的形狀,正好給小朋友們做帽子。
早在2006年,中秋節即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祭月、賞月、拜月……傳統習俗在今人的重溫中更有生命力,萬家燈火在習俗流轉中更添文化自信。2008年,中秋節被大陸確定為法定節假日,可休假一天。法定休假,讓中秋節更受認同,讓民眾在認同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臺灣一直重視傳統節日,中秋節也會放假,跟大陸一樣,臺灣中秋節的“當家食品”也是月餅。臺灣的月餅花樣繁多,而且是中秋節最好的伴手禮。除此以外,祭祖、團圓、賞月,一件都不會少,在臺灣中秋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中秋節,早已成為兩岸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意象,長期滋養著兩岸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仍是中華民族不可忽略的文化底色,已是成為我們文化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秋節是綿綿鄉愁,更是難以言狀的思念。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從“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的羈旅之思,到“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的人生況味……詩詞里的中秋,道盡百般情思。“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多少人身在異地盼望能重回故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多少人在共鳴中一灑熱淚;“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又有多少游子在唏噓中更加思念親人。
詩人余光中在《中秋》中寫到:“一刀向人間,剖開了月餅;一刀向時間,等分了晝夜;為什么圓晶晶的中秋月,要一刀揮成了殘月?刀鋒過處,落在我們兩旁;中間是南海千年的風浪;寂寞是我的白晝驚短,悠悠是苦你的夜長”。中秋節,本是合家團圓的佳節。海峽兩岸卻仍然被人為阻隔著,孤懸海外的游子不能歸家。不過,團圓是中秋永恒的主題。目前長住大陸的臺灣同胞已經有200多萬,截止2017年12月大陸已經核發了269萬本卡式臺胞證。隨著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到大陸求學、就業、定居,相信兩岸團圓的那一天會很快到來。